2012年6月6日,由中工聯創國際裝備制造研究中心(CERC)發起,聯合業內外知名學者編撰的中國裝備工業領域第一本理論書籍《2012裝備工業藍皮書——轉型升級中的裝備制造業》正式發布。書中部分觀點如下:
新形勢下,中國制造業面臨雙重危機
新形勢下,中國的制造業將面臨雙重危機:一是發達制造國家將利用已有的優勢(環境、制度、技術、管理和文化等),在新的制造領域形成新的優勢(新技術的突破、新的管理方法等),并利用新優勢繼續占領全球市場,形成對中國制造業的新打擊;二是利用高端制造技術和高端服務,搶奪其它國家包括中國制造的中端市場。
裝備制造“三個世界”的格局沒有根本改變中國處于趕超者位置
當我們深入分析全球制造業發展格局的時候,我們做出這樣的判斷:當前世界裝備制造業的基本格局沒有發生根本變化。
盡管中國裝備工業銷售額2009年已經躍居世界第一,美國、日本、德國、法國、意大利和英國等主要發達國家的制造業產值加起來仍占到總量的70%,在國民經濟中占有突出地位。特別是高端制造產品仍被發達國家牢牢控制。
全球裝備制造業的發展仍然可以劃分為三個世界:美、日、德等發達國家是第一世界,雖然這些國家經濟發展暫時遇到一些困難,但依然掌握著世界制造業的發展方向和最核心的技術,是主導者;中國、印度、巴西等國家是第二世界,這些擁有巨大的制造業市場,雖然發展迅速,但距第一世界仍然有很大距離,是跟隨者;其他處于工業化初期的國家為第三世界,這些國家既無先進技術又沒有太強的工業基礎,是原材料和能源的供應者,與第一二世界的差距逐漸拉大。
經過多年發展,中國裝備制造業已經形成門類齊全、規模較大、具有一定技術水平的產業體系,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
2010年中國制造業產值高達1.955萬億美元,在全球制造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例為19.8%,相比之下,美國2010年制造業產值為1.952萬億美元,占比為19.4%,中國已經成為裝備制造業大國。
經過前一個發展周期的爆發式增長,中國裝備制造的弊端逐漸顯現出來:產業大而不強、創新能力薄弱、基礎制造水平落后、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創新產品推廣應用困難等問題,屬于粗放型增長。
中國裝備制造業總量雖然龐大,產業競爭力卻不強。同時,影響全球的經濟危機也迫使中國裝備制造業加快轉型升級。
只有成功實現轉型與升級的戰略目標,裝備制造的“三個世界”的格局才有可能改變。
裝備制造未來新版圖
中國裝備制造業奠基于建國初的156個項目以及后來的三線建設。經過六十多年的發展,中國的裝備制造業發展格局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目前,中國裝備制造產業已初步形成五大產業集聚區,其中環渤海和長三角地區是裝備制造產業發展的核心圈,東北和珠三角地區為兩翼支撐,中部和西部地區為重要補充的大裝備發展格局。
同時,一批與高端裝備產業相關的新型工業基地正在逐步形成,主要分布在環渤海與長三角地區;西部、華中、東北地區也有少量分布。未來,中國高端裝備制造的重點新興區域將不斷涌現,并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形成區域性的產業集群;區域分工將在各區域性產業集群中得到體現;中西部地區在政策扶持下,依托其資源優勢也將加速發展。
環渤海地區是國內重要的高端裝備研發、設計和制造基地。其中,北京是全國航空、衛星、床等行業的研發中心,遼寧、山東和河北依托其海洋優勢,在原有裝備工業基礎上已逐步發展成為海洋工程裝備、床以及軌道交通裝備的產業聚集區。環渤海地區是中國裝備制造業最大的集聚區,裝備制造業基礎雄厚,內生力強大,是未來裝備制造業的動力區。
長三角地區是國內重要的高端裝備制造業開發和生產基地,在國內高端裝備制造產業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上海為國內民用航空裝備科研和制造重點基地,江蘇海洋裝備工業發達。長三角地區裝備制造業基礎雄厚,中小企業集聚,裝備工業發展最具活力地區。
珠三角地區是床、智能機器人、海洋工程和航空服務業的研發和生產基地。主要分布在以廣州為中心的深圳、佛山、珠海、東莞等市。珠三角地區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主要以外向型經濟為主,有良好的經濟基礎和豐富的人才資源,裝備制造業將向智能化方向發展,是未來的重要產業圈。
在中西部地區,湖南和山西分別以株洲和太原為中心成為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的重要制造基地。在航空領域,湖南和江西作為國家重點航空產業基地所在地區也有快速發展。四川、重慶、陜西、貴州和云南5個省市,也逐漸形成了航空、衛星、軌道交通裝備和機床等產業的集聚區。這些地區擁有一定的裝備工業基礎,雖然相關配套產業相對弱一些,但是,可以抓住具有傳統優勢的產業,完善產業鏈,走特色發展道路。
東北地區是中國的傳統老工業基地,雖然其在全國地位已經沒有了往日的輝煌,在傳統的重型裝備領域依然占有很大比重。重型機床、金屬冶煉、大型電力設備、飛機制造等產業基礎雄厚。近年來,東北地區的裝備制造業地位不斷下降,如不能提升活力,進行產業升級,東北地區的裝備制造業地位將會繼續下滑。
隨著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中國裝備制造產業將加快集聚步伐,更快向園區集聚、向經濟發達地區集聚、向人才和科技密集型地區集聚。
裝備制造業強大的邏輯
中國裝備制造業強大,其邏輯決不是三言兩語可以道明。中工聯創積聚眾多專家學者的智慧,對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要實現“無為中的有為”。裝備制造業的產業鏈長,資金需求量大,如果政府完全無為地依靠市場自動調節來發展裝備制造業,在中國這樣的產業發展環境下,最終可能會出現市場調節失靈,裝備制造業產業陷入惡性競爭的結果。但相反,如果政府一味地干預裝備制造業的發展,依靠政府手段宏觀操控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就會出現寡頭壟斷,資源配置率低下結果。因此,裝備制造業的發展,管理部門,應該在無為中實現有為。就是要利用市場的手段、要利用市場的思路來指導產業的發展。無為和有為都要適當,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在無為中有為。
二要打破所有制偏好,合理配置公共資源。中國是一個多種所有制并存的國家,國有企業、集體企業、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并存,各種企業在同樣的市場中競爭。目前,政府無論是在政策支持,還是在資金支持方面,都強調了所有制的平等,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國有企業獲得的支持力度依然較民營企業要大。
中國裝備制造業的轉型升級,關鍵要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目前的情形是,國家將大量的資源配置到國有企業,包括很多經營很差,缺乏創新的企業,而很多經營靈活,具有創新沖動和創新能力的企業享受不到優質資源。實踐證明,國有企業的整體活力低于民營企業。(2012年1-2月數據顯示,國有企業利潤下降19.7%,私營企業利潤增加24.4%)這就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
因此,政府對公共資源的配置不應以所有制來區分,而應該以創新能力和對產業的貢獻度來區分。政府應該將最優質的資源分配到有創新沖動,有創新能力,有創新成果的優質企業。
三是要大力培養原始創新能力,掌握核心技術。中國裝備制造發展到現階段,已經積累了足夠的量變,資金、技術、人才、管理都有了足夠的儲備,已經成為裝備制造大國,但依然不是裝備制造業強國。因為核心技術缺乏,創新能力較弱,使得中國的裝備制造業在關鍵點處處受制于人。關鍵技術是一個產業的核心競爭力,無法通過購買獲得,只能依靠自身的創新取得。
四是合理布局裝備制造業,避免重復建設。中國各行各業都存在產能過剩問題,裝備制造業也是如此!主要原因是,對于國家鼓勵的產業,各地都會一窩蜂發展,不顧當地資源和條件是否合適,裝備制造業尤其如此。目前,中國幾乎所有省份都具備一定的裝備工業體系,雖然整體水平參差不齊。這就導致中國裝備工業遍地開花,分散發展,集聚度低,產業配套差,競爭力弱。
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出臺后,各個省份都提出要大力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特別是規劃重點提出的五大產業,某些產業的低端產品出現了過剩。
這就需要站在全國角度進行合理布局,根據各地不同基礎和資源優勢,制定不同引導政策,使不同地區走特色發展之路,以產業鏈為中心集聚發展。各級地方政府應抓住高端裝備產業空間布局特點,從資源集聚、配套環境和產業供應鏈條等方面入手,為裝備產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平臺,發展特色裝備制造與服務基地。這樣既能避免資源浪費,又能使不同產業相互配合,相互促進,共同提升中國的裝備制造綜合競爭力。
五是要重視中小企業發展。中小企業在裝備制造業業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發達國家政府不僅高度重視中小企業的發展,而且在制定和實施產業政策中,一直把促進中小企業的產業結構調整作為整形裝備制造業的重要內容和政策目標。特別是德國,憑借中小裝備制造企業的支撐,使其在經濟危機中獨善其身。
中國一慣有大而全的思想,重視發展大型企業,而忽略中小企業的作用。政府將大部分精力放在對大型企業的扶持上,政府希望培育大型集團,增強裝備制造業的競爭力。
實踐證明,眾多的中小企業對裝備制造業的貢獻更大,創新動力更足,更有可能成為未來發展的主力。所以,政府應該從法律、金融、稅收、技術開發等方面,更多地支持中小企業發展。